首页 > 理论 > 经典导读 正文

用好《实践论》的哲学智慧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4期 作者:马思雯 发布时间: 2025-07-23 | 打印 | 字号:TT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为纠正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撰写的经典著作,也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一个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不仅从哲学层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更立足中国社会实际,深刻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党员干部必须深刻把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自觉将《实践论》的哲学智慧转化为统筹改革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本领,真正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他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突出实践重要作用的同时,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辩证地看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正是对这一理论的深刻呼应,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起点。40多年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步发展,都印证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真理力量。

  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这些重要论述,既揭示了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哲学本质,又为党员干部指明了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成长路径。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打底,既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将理论“真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行”,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使政策方案符合客观规律、贴合群众需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同时,党员要始终把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应对风险中不断夺取新胜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详细阐述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紧密相连,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识在逐渐深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者辩证统一于实践。而一旦割裂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同时,毛泽东强调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掌握丰富的感觉材料;二是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掌握“丰富的感觉材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只有深入地调查研究,我们才能直接获取第一手的感觉材料,进而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加工,从而深化认识、指导实践。调查研究不仅强调所见“是什么”,还在于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做到“身入心入”。要深入调查对象的工作生活场景,通过观察、询问、体验等方式感知真实情况,在沉浸式调研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同时,尽量全面掌握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做时刻与群众紧密联系的知心人。调查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党员干部必须将“研”的成果转化为“行”的实效。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调研—分析—解决”环环相扣,又要注重跟踪问效,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务实举措。

  科学揭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科学解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概括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循环,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理论结晶。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深层辩证逻辑——感性认识必须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上升为理性认识(知),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检验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行),而实践又在新问题导向中生成更高层次的认识需求(新知)。这一总过程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从形式上看是“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从内容上看则是认识深化的三重跃升——由现象描述到本质把握的纵向深入,由局部认知到系统整合的横向拓展,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逼近的辩证运动。

  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和总规律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面对改革攻坚、科技创新、群众工作中的复杂矛盾,党员干部要主动以思想解放引领行动突围,坚决摒弃“本本主义”,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敢于直面利益格局调整,突破既得利益和利益固化的束缚;要坚持破立并举,积极探索新方法,切实将思想解放的成果转化为提升工作效能的实际行动。党员干部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认知起点,以辩证思维把握事物本质,坚决杜绝主观主义,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实践自觉,将实事求是贯穿于工作生活全过程。同时,要以“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自觉破解“本领恐慌”,在理论武装与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中锤炼过硬本领,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动能。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马思雯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4期